首页 > 预防和筛查 > 癌症预防科普 > 国内患癌现状 >

癌症预防科普

 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是人口死亡的第一、二位原因。在中国,每年新发癌症病人312万,死亡270万,每天确诊癌症病人8550人,预计2015年新增癌症患者364万,50岁以上人群占发病人数的80%,目前我国各地医院的首诊病人早期癌仅占10%以下,90%以上患者都是就医时癌症已发展为中晚期,失去了战胜癌症的宝贵时机,在当前肿瘤临床研究中,中晚期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为10-20%,这也是人们“谈癌色变”的重要原因。

  数据显示,癌症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90%。但目前我国癌症防治的现状是,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了中晚期,医院都以治疗中晚期患者为主。

  

 

  许多人开始患癌症时无任何感觉。当癌症发展到中、晚期,出现疼痛、出血、明显消瘦时才引起重视。而此时就医,大多失去治愈的机会。这是由早期癌症本身性质所决定的:90%的早期癌症是没有明显症状,既然没有明显症状,能被发现只能是依靠定期筛查,但是健康体检和防癌筛查是两码事。普通的健康体检不包括肿瘤早期筛查,不能发现它的踪迹,以世界上癌症死亡率最低的日本为例,日本百分之八十的癌症发现处于早初期,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可以得到治愈。在中国则是相反的,80%以上的癌症确诊发现为中晚期,其中80%的病人无法治愈,日本之所以能领先中国这么多,得益于癌症早期筛查。

  

 

  健康体检中心:

  近年来,在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,中国体检市场发展迅速。2010 年我国体检市场健康检查人数约为2.87 亿人次,其中以北京为例,2010年全市参加例行健康体检人数为600万人左右,为全国之最,并以每年5%的比例递增。

  中国目前有各类体检中心5000余家(专业),以医院为依托建立的医院体检中心是最主要的形式,占中国体检机构数量的90%。但大部分体检机构都是以满足健康、亚健康人群为主的健康体检模式,但对于不同健康问题所设置的专项深度体检不够全面、专业,特别在癌症“早期”筛查服务上基本处于空白或不完善阶段。

  

 

  癌症筛查:

  目前,我国尚无专业、成熟、有着完善市场运作的针对癌症“早期”筛查的医疗机构,但据市场调研发现,“癌症筛查”项目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,如各种基因检测法、各民营体检中心及医院体检中心开展的“肿瘤标志物+PET”检测法等等,上述两种检测方法中:基因检测法过于“靠前”,它是一种患癌症疾病的风险几率评估,不能解决当前是否是癌症及早癌;“肿瘤标志物+PET”检查法是癌症筛查及评估,而不是癌症“早期”筛查或不能完全等同于癌症“早期”筛查,这种方法的利用的只能作为整个癌症“早期”筛查体系中的一个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,其中肿瘤标志物中的甲胎蛋白、PSA对于肝癌及前列腺癌相对来说还是有意义的,但其他标志物对于癌症的“早期”发现是没有意义的,这种检测法更多的是对于进行期癌症(中晚期)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检测,所以这种检测法对于“早癌”发现来讲过于“靠后”,同时又由于筛查从事人员的基础素质(科别)、专业培训度(早癌筛查规范)的缺失、医患关系的冷漠与对立(责任心)、硬件设备的缺失(CT\MRA)及操作不规范等等,最终带来的结果既是上文中提到的,我国的癌症患者只有10%左右能做到早期发现。同时随着我国对于民营医疗机构购买大型设备许可权限的放开,一些有实力的健康体检机构开始引进CT\MRA等高端设备及国内知名专家开展癌症筛查业务,但这些机构所开展的服务及亮点还是在宣传设备的高端、服务品质、环境的高大上及国内知名专家(非筛查专业)的品牌效应,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医疗健康产品,其首先要解决的是产品核心竞争力——医疗技术的专业及规范(早癌筛查体系的建立与规范)。硬件设备的具备与提升为体检与癌症“早期”筛查的结果精确度提供了必须与必要的帮助,但作为一种医疗行为的工具,永远不可能取代有经验的、专业的人,况且设备的操作也是取决于人,一套规范、标准的设备操作流程及设备完善的保养、调校等规范也决定着设备能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,所以纵观国内99%的打着“癌症筛查及癌症早期筛查”名目的体检机构,不是开展着“以偏概全”的筛查服务,就是只以突出高端设备为宣传亮点的非专业服务,他们都忽略了一个真正的核心——“专业的从事人员及专业的行业规范体系”。这也是某些高端癌症筛查机构或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。

  在我国对于癌症“早期”筛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、专业从事人员的培训及考核来说,尚处于空白或不完善阶段。但在世界范围内,癌症“早期”筛查早已成为一个有着完善规范体系的行业,并且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,取得了斐然的成绩,对于降低癌症死亡率有着巨大的贡献。以日本为例,30年“早癌”筛查体系的不断完善,使得日本作为癌症高发大国,其死亡率确是世界最低。

携康国际咨询 400-811-5152 |京ICP备09071895号-1